English
师生风采Example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导师团队风采】“农业废弃物增值利用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导师团队
作者:编辑:黄玮审核:发布时间:2020-10-05

凝心聚力,深度协同,研究生教育谋新篇

团队基本情况

农业废弃物增值利用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通过热化学转化、蚯蚓堆肥等技术手段实现秸秆、畜场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基质化和增值化利用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等方面。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培养时间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这种传统单一导师制的弊端越来越显著。为此,袁巧霞教授牵头,联合樊啟洲、曹红亮、易宝军、牛文娟等多位导师组建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科背景结构互补、团结奋进的研究生集体指导创新团队。导师团队的组建,极大地改变了师生比例失调的矛盾,摆脱了单一导师负责制下的思维定式,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展了其研究思路,促进了学术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舞台,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团队导师构成

团队由工学院教授袁巧霞领衔,主要成员包括樊啟洲副教授、曹红亮副教授、易宝军副教授、牛文娟副教授。团队5位成员均为专职教学人员,具有工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相互契合、互为补充,精诚协作,努力开创研究生教育新局面。

团队导师基本情况


团队文化

(一)凝心聚力勇担当,深度协同谋新篇

团队以袁巧霞教授为核心,依托项目与平台,形成了一支专业技能互补、有着共同科研目标并拥有共同团队精神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老中青相结合,学科背景结构互补,分工协作,在团队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相互信任、团结奋进。团队成员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营造了和谐宽松、群策群力、信任友爱的组织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文化,极大地发挥了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互补优势与合力优势,有效实现了导师教学团队科研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除了导师团队成员间同心同力、相互协作,研究生及导师组成的科研师生团队之间也形成了很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氛围。在研究生师生团队发展过程中,团队注重通过发挥导师的家长作用和兄长作用,建立起了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的和谐关系,在情感上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了集体。每位导师都关爱学生,有意识地与学生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平时注重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团队对团队”的培养模式,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兼容并包尚自由,潜心学术重创新

倡导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团队营造了学术民主的文化氛围,构建了和谐的科研气氛。通过定期的学术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形成了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争论;通过思维碰撞,激发科研热情。团队每个成员有平等的学术地位,有可以自由发表的学术观点,有受到尊重的学术成就,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协作,勇于挑战和超越。团队各导师研究侧重和知识领域的不同以及对学生的指导方式的不同,有助于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在学科交叉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成绩更突出。

团队鼓励创新,鼓励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是导师教学团队的重要学术理念,也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重要方面。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团队和成员的水平,促进团队的不断发展。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目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营造更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在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科研实验条件的同时,指导其参与各类研究生创新项目、参加各类讲座报告和学术会议、参与研究生论坛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

育人理念

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固废处理、污染防治攻坚战对拔尖环保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学校农学、生态学、生物学等传统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和“团队对团队”的培养模式为载体,倡导团队师生互促共进。

育人目标

瞄准农业废弃物产量大、难处理、污染严重的现实问题,将行业社会需求与研究生发展的职业性和专业性有机结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实的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机关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创新拔尖人才。

育人举措

(一)创新为魂,丰富学术交流形态

团队注重研究生的交流形态建设,并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学术交流为主导的适合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即“项目组会-团队组会-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四位一体的交流形态模式。其中,项目组会由具体项目的实施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原则上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项目研讨,共同讨论项目的研究进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内容;团队组会由团队的全体成员参加,原则上每两周举行一次,每次由一半研究生进行课题的具体汇报,引导团队所有成员进行“头脑风暴”,为其提供各种可供参考的问题解决方案,学科交叉融合在这一交流形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往往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与创新点;学术会议是指团队定期的资助研究生参与各类国际与国内专业学术会议,乃至产业论坛,帮助学生扩大视野,跳出桎梏,拓展创新研究的思路;而学术报告则是指将学术界或者产业界的专家学者请进来,为团队师生做相关领域的前沿报告,这种交流形态更加有助于研究生与专家学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迸发出更多创新的火花。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形态,团队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升,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相比,效果显著,优势明显。

(二)评价为导,塑造学生内生动力

为了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量化,团队采用了一套完善的创新能力跟踪与评价标准。尽管“创新”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词汇,但是它却是由很多切实的能力所组成的,比如资料收集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报告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工具运用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利用科学的量化方法,团队对上述每种能力均分配了一个0-10的分值权重,并对每个分值所对应的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在研究生进入课题组的前期,会通过一段时间对每名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价,并绘制其对应的能力图谱,根据其在某些能力方面的欠缺,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进而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对其能力图谱的变化进行跟踪与评价。综合能力图谱的设计有助于导师团队随时把握每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使“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做到有机结合。同时,对照研究生培养各阶段的基准图谱,也有助于导师对自己的教育培育方法进行及时的反思与调整,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以德为先,重视学术道德与规范

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团队注重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培养。一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等,重视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都得到提高,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回报社会。二是通过合理的途径净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政教育的环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机制。邀请模范学者、科学家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讲座,发挥学术诚信典型榜样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三是开设相关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课程,培养研究生献身学术,献身社会,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团队对学生的学术道德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利用团队的优势,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作用,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学术道德教育,避免了单一导师由于精力有限而导致的对学生德育教育投入不足的弊端。

育人成效

团队目前在读研究生35名,其中在读博士5人(含国际留学生1名),在读硕士30名;累计培养硕士毕业生75名,博士毕业生8名(其中国际留学生3名),博士后出站1名。研究生科研成果产出率较高,近五年,发表SCI/EI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IF>5论文22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研究生在创新创业赛事、优秀论文评选、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评选中屡获佳绩,其中获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研究生创业组特等奖1项,研究生创新组一等奖2项;全国英语竞赛研究生全国二等奖1项;校优秀博士论文1项,优秀硕士论文2项;获国家奖学金资助5人,获校园十佳大学生2人,获优秀毕业研究生12人。多年来,团队为环保、能源以及农业工程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或成为企业高管和骨干研发人员,在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友情链接---
18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18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免费在线看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18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